揭秘傣族民间工艺—油纸伞!别光顾着看傣族妹纸啦~

2025-10-03 08:24:49 资源战场

(2)纸:油纸伞所用的手工棉纸也是傣族一项颇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工艺。千百年来,傣族人一直用这种棉纸抄写文字,制作经幡,剪纸装饰,包裹贮藏。做伞面只是棉纸多种用途中的一种。

单纸的制作,就有十几道工序。棉纸的制作原料采自构树树皮。树皮采来后,还要经过晒干,泡水,拌灰,蒸煮,捣浆,抄纸,晾晒和揭纸等多道工序的锤炼,才能变成一张张坚韧洁白、柔软光滑的棉纸。

(3)胶:裱糊纸伞所用粘胶,原是一种叫野柿子的果实。野柿子树长在山上,七八月时果实成熟之时,制伞人会到树下采集成熟自然掉落的野柿子。野柿子带回家中后,要捣碎,蒸煮,最后装进瓦罐里密封起来,任其自然发酵。发酵好之后的浆糊既可以防水,又有很强粘合能力。

(4)油:油纸伞所用的油有两种,一为桐油,二为苏麻油,皆是自家所种植。油子采来后,捣碎压榨成油,涂在纸伞表层,使纸伞能真正具有防水功能。

撑油纸伞的傣族姑娘

2、制架

制作伞架是油纸伞制作中最为繁琐的一个阶段。数十根伞骨、结构复杂的伞柄以及最后固定的穿线,全都要依靠手工完成。

(1)伞柄:

伞柄是伞的主心骨,纸伞所有的部件都要靠伞柄固定和支撑。因此在制伞时,要选择一根坚固笔挺,粗细合适的竹竿作为伞柄。接下来要用两段木料作伞轱。每个伞轱上要钻孔、刻槽,以固定伞骨。伞柄上还要装上竹跳簧,用来控制纸伞开合。

(2)伞骨:

伞骨由三根长30-40公分,宽3-4公分,两薄一厚的竹片拼合而成削成。两段厚的伞骨用来支撑整个伞面,下端薄的竹片是短骨,一端固定于伞轱辘上,另一段则和长骨相连,可随伞轱辘的推放来回收合。

(3)穿线

伞架拼装完毕后,为了维持各辐条间的角度,使其不会因晃动损伤伞面,还要在伞骨间穿线。穿线时,从伞辐内到外要穿用绵线穿上三圈。上线后,伞架的制作才算完成。

撑油纸伞的傣族姑娘(2014环球旅游小姐云南赛区总冠军、全国总决赛殿军及最佳才艺奖郝佳祎)

3、裱面

裱伞面指的是将棉纸粘到伞骨的过程。匠人会先将棉纸整齐平顺的棉纸铺在张开的伞骨上,再使用野柿子做的浆糊将棉纸牢牢的粘合到每一根伞骨上。裱好之后,还要对裱好的伞面进行修边、打磨等处理。裱伞面需要娴熟的技巧,不能出现褶皱,破漏。伞面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把油纸伞的实用和美观。

4、涂油

裱好伞面,待伞胶风干定型好后,便可以给伞面上油了。上油时,要先将桐油或紫苏油加热一下,再用刷子从上到下涂抹在伞面上。上油最讲究的是均匀。不均匀的上油不仅会使伞面出现深浅不一的色泽,还会直接影响到油纸伞的使用。

提到傣族,大家都会联想到婀娜的傣家少女,撑着纸伞,翩翩起舞的动人场景。纸伞已经成为傣族文化标志性符号之一。2014年西双版纳泼水节上万人撑起纸伞,齐跳纸伞舞的情景,更是成就了一项世界纪录。但传统纸伞制作工艺所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。

以西双版纳州MH县为例,全县境内掌握此门手艺的人不超过5个,且都是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。AKX老人是纸伞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,打20岁起,老人就开始做伞。60多年来,他到底做过多少把油纸伞,他自己也说不清。直到现在,依然有人上门请老人按传统的方式做伞,甚至一些缅甸、老挝的掸族也听说过老人的名气,专程上门定做。

AKX老人身体硬朗,精神矍铄,现在还经常带着砍刀上山搜集做伞的材料,很难看出他现在已经是85岁的高龄。言及做伞时,老人异常自豪但也忧心忡忡,他担心自己年事已高,怕手艺后继无人。老人重孙都已成家立业,但后人里再没有愿意学这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经济回报的手艺了。

MX村的AKW老人也是远近闻名的伞匠。78岁的他已不下地干活,有人来订伞,便做上几把。老人家中还珍藏着外国记者给他拍的照片。和AKX老人一样,老人也对面临失传的制伞工艺感到发愁,电视台来采访过一次又一次,游客也来了一茬又一茬,可大都是走马观花般的猎奇,没有对拯救和保护这门手艺起到实质性的帮助。

造成傣族制伞技术面临失传的原因是多样的。手工伞曾经在傣族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:日常的避雨遮阳,欢庆时歌舞娱乐,人生礼仪、宗教习俗都用得到它。但由于更经济、更便利、更多样的现代雨伞的冲击,手工纸伞的用途被局限在了宗教领域。其次是傣族手工纸伞的制造从未实现过产业化。从材料的采集到最后成伞几乎都由伞匠独自完成。缺乏分工、未成规模的制作流程不仅限制纸伞的产量,影响了纸伞制造技术的发展,对接班人的培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不敢想象,随着时光流逝,当这批老工匠告别人世之时,是否就是傣族油纸伞制作工艺断代之日。

一把傣族油纸伞所撑起的,是一个族群的历史记忆和虔诚信仰。保护、发展及广大傣族纸伞工艺,现实而紧迫,任重而道远

提到傣族,大家都会联想到婀娜的傣家少女,撑着纸伞,翩翩起舞的动人场景。纸伞已经成为傣族文化标志性符号之一。2014年西双版纳泼水节上万人撑起纸伞,齐跳纸伞舞的情景,更是成就了一项世界纪录。但传统纸伞制作工艺所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。

以西双版纳州MH县为例,全县境内掌握此门手艺的人不超过5个,且都是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。AKX老人是纸伞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,打20岁起,老人就开始做伞。60多年来,他到底做过多少把油纸伞,他自己也说不清。直到现在,依然有人上门请老人按传统的方式做伞,甚至一些缅甸、老挝的掸族也听说过老人的名气,专程上门定做。

AKX老人身体硬朗,精神矍铄,现在还经常带着砍刀上山搜集做伞的材料,很难看出他现在已经是85岁的高龄。言及做伞时,老人异常自豪但也忧心忡忡,他担心自己年事已高,怕手艺后继无人。老人重孙都已成家立业,但后人里再没有愿意学这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经济回报的手艺了。

MX村的AKW老人也是远近闻名的伞匠。78岁的他已不下地干活,有人来订伞,便做上几把。老人家中还珍藏着外国记者给他拍的照片。和AKX老人一样,老人也对面临失传的制伞工艺感到发愁,电视台来采访过一次又一次,游客也来了一茬又一茬,可大都是走马观花般的猎奇,没有对拯救和保护这门手艺起到实质性的帮助。

造成傣族制伞技术面临失传的原因是多样的。手工伞曾经在傣族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:日常的避雨遮阳,欢庆时歌舞娱乐,人生礼仪、宗教习俗都用得到它。但由于更经济、更便利、更多样的现代雨伞的冲击,手工纸伞的用途被局限在了宗教领域。其次是傣族手工纸伞的制造从未实现过产业化。从材料的采集到最后成伞几乎都由伞匠独自完成。缺乏分工、未成规模的制作流程不仅限制纸伞的产量,影响了纸伞制造技术的发展,对接班人的培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不敢想象,随着时光流逝,当这批老工匠告别人世之时,是否就是傣族油纸伞制作工艺断代之日。

一把傣族油纸伞所撑起的,是一个族群的历史记忆和虔诚信仰。保护、发展及广大傣族纸伞工艺,现实而紧迫,任重而道远

说明

1、出于商业保护目的,此处以代号表地名和人名

▍综合来源:网络,春城晚报,腾讯视频等

▍本文由触摸版纳综合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最新发表
友情链接